close

生命不一定是直線(下)


 

從了解到關懷到行動

  我的小孩剛轉到美國學校時,上課第一天,老師發了十四本英文書,說是這學期要唸的,有哈波李的《梅崗城的故事》、賽珍珠的《大地》、史坦貝克的《 人鼠之間》等。 這些書都蠻深的,我們的大學生都不一定會讀,何況九年級( 相當國二)的孩子?

 我去問老師為什麼選這些書,老師說:「十四歲的小孩,肌力已經足以傷人,如果心智上不夠成熟、缺乏同理心的話,很可能做出令自己後悔一輩子的事情!

 我們必須在他青春期剛開始時,讓他的思想跟上, 藉著這些不同人種受到不同待遇的書,教會他們『同理心』是什麼。」

  

 《梅崗城的故事》和《奴隸船》 是描述美國南方黑人所受的不平等境遇。我的小孩看完了這個故事,一直問我:黑人並沒有比較笨,為什麼會因為他的顏色就遭到歧視?他們以前在學校裡叫黑人Negro,但看完這些書後,就不再那麼叫了。《人鼠之間》拿過諾貝爾獎,主角是個智障的孩子。當時發生了喜憨兒烘焙屋被人潑餿水的事件,同學們看了書後,主動下山去幫忙喜憨兒清洗。「因了解產生關懷,因關懷產生行動」, 我在我小孩身上印證了這一點!

  

 「閱讀」是無可取代的

  我們的學校應該多提供課外書, 因為看得懂的孩子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的知識,好像搭個鷹架,讓他自己走上去一樣。現在流行的多媒體教學,其實是不能取代閱讀的。

  

 我小孩11年級時,老師要他們看《戰爭與和平》,要交報告的!

 但是書太厚,他去租錄影帶來看,看完寫報告交去, 卻不知電影結局被導演改了。老師發現後,罰他再看一本《飄》。這次他乖乖地看書寫報告,但是我覺得《飄》改編的電影《亂世佳人》是經典作,很值得一看,就租來跟他一起看。小孩看了一半,就看不下去,他說郝思嘉是十六歲, 怎麼可以由三十歲的費雯麗演?

 我說豈有此理,《戰爭與和平》的女主角是俄國人,奧黛麗赫本是美國人呢,你怎麼就看得下去呢?他說:「因為我是先看電影再看書,不管書中怎麼樣描寫,都是出現奧黛麗赫本的形象呀!要是先看書,電影中出現的影像跟我的想像不合,我就看不下去了! 」

  

 所以,看書時是自己的想像力,電影是導演的想像力,別人的想像力會阻礙自己發揮想像力!

  聽演講,如果你不了解背景知識,聽完後,所得有限;閱讀卻可以依照自己的速度,一再反覆。

 從實驗結果可看出,閱讀在大腦的神經機制上,電流所顯示的深度是不同的,而且影響神經之間的連結密度,我們現在所界定的聰明才智便是指這密度而言。

  

 電流是不會中斷的,例如路上看到小學同學,你不記得他的名字,但幾天後,你突然坐起來,想到了他的名字。電流被激發之後一直走著,連結越密,創造力便越強。

  

  有創造力才有未來

  我們的未來,就在下一輩的創造力上,如果我們將腦力封鎖住、沒有創造力,我們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。

  北縣某國小有面擋土牆,上面有一到六年級的創作圖案,

 一年級的用個掌印壓下去, 順著手指頭的方向畫出一隻漂亮的長尾雞,六年級用彩色的石頭排列成圈圈的幾何狀圖案。我們的孩子,進學校時很有創意,被我們教了六年以後,就變成石頭,這就是一定要進行教改的原因。

  

 我自己覺得,除了行為不要逾矩的最低下限外,教育者(包括父母、部長在內)要放手讓人全面自我發展,小孩才會有創造力!

  

 生命不一定是直線,他可以是放射線、雙曲線或反折線, 甚至可以是個圓,只是需要你主動塑造,完成屬於你自己的圓。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雅德賽思永平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