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今天閱讀完洪蘭教授的文章 , 心裡有些想法 , 也是我在帶孩子過程中所發現的一些問題 , 跟大家一起分享 ~
在教養過程中 , 我們是否真正學習 "放手 " 讓孩子在"犯錯"的過程中習得寶貴的經驗 ? 孩子往往因擔心害怕大人們的斥責 , 而選擇一哭二鬧甚或"說謊"來掩飾自我內心的恐懼 , 這兩種情況我都碰過 , 但事後便會深刻反省自己是否太過心急 ? 期望孩子達到我們的理想 ?
這些年 , 隨著她們日益成長 , 也感受到孩子們更懂得表達自我情緒 , 與希望得到師長與父母的認同 , 我亦時時提醒自己 , 讓孩子充份在自由的學習空間裡允許"犯錯"的可能 , 反觀 , 我們不也是一路跌跌撞撞的成長呢 ? 我想最重要的是 , 讓孩子瞭解在這些犯錯的過程中 , 有著我們對他們無限的關愛與包容 !!
以下為原文 :

 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---【文/洪蘭】

勇敢嘗試,從做中學,孩子更能自我掌握。

最近又在報上看到有小朋友去溪邊玩水,一年級的弟弟不慎落水,四年級的哥哥怕被父母罵,不敢告訴家人,偷偷把弟弟留下的衣服掩埋起來,還懂得插一個湯匙作記號,等到家人發現去打撈已回天乏術,令人扼腕嘆息。記得不久以前,也發生過一件女童為了救另一個同學而落水,想不到其他三個人也是害怕挨罵,竟然不去求救反而跑回家去蒙頭大睡,失去了救人的先機。

知錯能改 經驗最寶貴

看到這種新聞一再發生,我們大人應該好好檢討一下,為什麼孩子犯錯不敢跟大人講?為什麼我們的觀念裡,不犯錯的才是好孩子?正確的觀念應該是──知錯能改的就是好孩子。我們不准許孩子犯錯,一犯錯就是重懲,使得孩子學會蒙蔽欺騙,以求眼前過關,不管後果如何,這種孩子長大後無法成為國家的棟樑,因為遇事畏縮,讓錯誤變大,是一個無用之人,難道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無用之人嗎?

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

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孩子有事敢來找求救。如果能做到這一點,孩子就不會變壞,因為他事事都告訴你,你自然就能防患於未然。

我們要教孩子不能有僥倖的心理,事情發生了,就勇敢的面對它,是自己的錯,就去付代價,不是自己的錯,釐清責任。人生有許多突發狀況,既然發生了就要有勇氣去面對它,有智慧去處理它,我們必須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,當然,要養成這個態度,大人不可以動輒打罵,讓孩子心生恐懼而不說。

我曾在餐廳看過一個5、6歲的小女孩,一不小心打破了碗,立刻從椅子上下來想收拾,但手驚恐地一直抖,拾不起碎片,我看了非常不忍。人有失常,馬有失蹄,孔子都說: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」我們為什麼這麼苛責孩子,不准他們犯錯呢?那天更離譜的是,她的母親沒有生氣打罵小孩,因為打破的是餐廳的碗,她不心疼。

父母放手 別過度呵護

中國的父母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,也不准他們犯錯,我們常看到孩子在學步時,父母跟在後面亦步亦趨,生怕孩子摔著;反觀美國的父母很少這樣小心翼翼,美國孩子可能多摔了幾次跤,但是他們對自己身體感覺的掌握比我們孩子好,這也是鄉下孩子沒人教就自己學會了騎腳踏車,而城裡父母扶著車跟在孩子後面跑了許久,孩子還學不會的原因。如果不曾摔過,肌肉關節怎麼知道該怎麼調整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呢?這種知覺叫「體動感知覺」。

嘗試錯誤 從做中學習

我們大人都很知道從做中學習很有用,因為透過實做才會知道出手的輕重,光靠眼睛是不夠的,同時手做所帶來的動感知覺也是記憶的一種,將來回憶多一條可提取的線索。既然鼓勵孩子要多做,從做中學習,就要有接納犯錯的胸襟,不要讓孩子養成一出錯就是大難臨頭,寧死不承認,把責任都推給別人的心態。

孔子說:「知錯能改,善莫大焉。」請父母鼓勵孩子多做多學,也請父母先問理由再決定懲罰,一定要教孩子犯錯不可怕,死不認錯才可怕。連續看到二則選擇逃避釀成大禍的新聞很是憂心,父母親必須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教好他品德及做人做事的態度,讓他成為一個有用之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雅德賽思永平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